2025年一季度,随着各项宏观政策继续发力显效,中国经济开局良好,消费、投资等内需有所回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边际回升,财政支出保持强度,经济呈现向好态势。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还需巩固。因此,要强化政策储备,助推全年经济平稳向好。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优化房地产政策,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强化外贸政策以应对外部风险挑战。
中国经济开局良好 消费与投资回暖
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4%,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开局。从需求结构看,消费明显转暖,制造业投资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基建投资平稳增长,出口保持增长。在宏观政策带动下,消费和房地产有望进一步转暖,在稳住经济基本面的同时,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第一,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从产业结构和行业看,第一产业GDP实际同比增长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6%。第二产业GDP实际同比增长5.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8.3%。其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6.3%,是长期以来GDP增速第一大贡献行业类别。工业中的制造业高于其他工业门类。第三产业GDP实际同比增长5.3%,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9.1%。从“三驾马车”来看,出口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强,且消费仍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第二,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取得扎实效果,消费进一步转暖。在政策推动下,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创下同期历史新高,较2024年全年增速高1.1个百分点,环比呈现边际转暖的迹象。同时,对消费形势应保持谨慎,政策上仍需乘势而上推动消费进一步转暖。
第三,制造业投资对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新兴产业景气度较高。总量方面,一季度制造业投资增长9.1%,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进一步上升,对经济增长和投资发力形成支撑。结构方面,多数制造业子行业保持高速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延续较高景气态势,如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速较高。3月我国制造业PMI为50.5%,连续三个月走高,显示景气度向好。尤其是,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行业景气度高于全口径制造业。
第四,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5.8%,对经济形成上拉。从行业看,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最快,达26.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速为3.8%。从中高频数据看,挖掘机销量同比增速自2024年下半年以来逐月回升,基建增速保持稳定。
第五,房地产销售边际转暖,政策应加力助推房地产进一步好转。一是房地产销售量价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向好态势。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逐渐靠近企稳水平。70个大中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指数和二手住宅价格跌幅连续6个月收窄。二是房地产投资虽仍在下行,但销售改善对投资的拉动作用日益显现。100个大中城市土地成交价溢价率出现明显回升,销售量价改善一定程度上传导至拿地环节。三是居民购房意愿边际有所增强。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逼近企稳水平。随着房租收益率逐步回升,房价下行的空间逐步减小,房地产继续下行的空间也将相应缩窄。
第六,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对外贸易保持韧性。一是出口规模再创新高,对经济支撑作用增强。按照人民币计价,一季度出口规模突破6万亿元,实现6.9%的较快增长。需求方面,一季度全球制造业PMI均值为49.9%,特别是亚洲、非洲3月制造业处于扩张区间,我国对亚、非出口增速高于整体。供给方面,我国产业链完整且持续迭代升级,可以及时满足世界最新需求。我国传统制造和高端制造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玩具、服装、新能源产品、船舶制造、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出口均明显增长。二是我国进出口总额达10.3万亿元,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三是从出口区域看,2024年四季度以来我国对东盟、美国、欧盟等区域的出口规模均有所增加。其中,东盟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区域。
第七,社会融资规模同比明显增长,政府债券和人民币贷款是主要贡献。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5.1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37万亿元。其中,第一大贡献项为政府债券,为3.87万亿元;其次为人民币贷款,为9.7万亿元。企业部门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同比正增长是推升贷款融资的主要贡献,而居民部门融资和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仍显偏弱。此外,3月M1同比增速达1.6%,创下近一年新高,显示出3月资金有所活化。M1与M2同比增速差额也缩窄至近14个月最低。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边际回升 财政支出保持强度
一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边际回升。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发行量和净融资量同比增长明显,为财政政策落地提供充分支持。财政支出增速高于财政收入,财政支持强度明显增强。
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边际回升。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0189亿元,同比增长-1.1%,出现边际好转的迹象。其中,3月当月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正增长。分税种看,增值税同比增长由负转正,消费税维持正增长。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5.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同比增长2.2%。全国税收收入47450亿元,同比下降3.5%;非税收入12739亿元,同比增长8.8%。
第二,财政政策提前发力,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发行量和净融资量明显增加,为积极财政政策落地提供充分支持。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超2.8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券约4100亿元,专项债券约2.4万亿元。
第三,财政支出增速高于财政收入,保持较强财政支持力度。一季度,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负增长的背景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4.2%。其中,中央一般预算本级支出同比增长8.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3.6%。中央支出快于地方支出,显示出中央财政及时发力。从支出结构看,民生领域支出较多,社会保障和就业、教育支出延续较高增速。此外,在基建领域支出也有所加快,节能环保、城乡社区、农林水支出增速边际回升。
第四,政府性基金支出维持较高增速,二季度特别国债发行或将进一步支持政府性基金支出强度。一季度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长11.1%。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将于二季度启动发行,将对2025年政府性基金支出形成支撑。
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
财政方面,总量更加积极,加快存量政策落实并强化增量政策储备。货币方面,择机降准降息,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内需方面,优化房地产政策,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挥财富效应,提振消费倾向。外需方面,强化外贸政策应对,做好出口企业纾困和市场多元化战略。
第一,财政政策方面,总量上,充分运用充足的赤字率空间、特别国债和地方专项债等相关安排,用好用足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以公共需求弥补私人部门需求不足。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政府债务结构,支持中央政府债务在保障民生、提振消费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二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社会福利性支出,提高用于“人”的支出比重,提高工资水平或发放消费补贴,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更大力度支持保障“两重两新”更好落地。三是提升专项债使用效能,支持地方专项债用于收购存量商品房,支持专项债用于消化对民营企业拖欠账款。四是适时研究增量财政政策储备。
第二,货币政策方面,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快支持实体经济,在保障供给端、生产领域资金支持的同时,加大对居民端支持,流入需求端、消费端。一是抓住时机实施降准降息,降低实际利率,降低存量房贷利率。二是避免资金空转,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支持,提高实体经济信贷可得性。三是开发新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领域强化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通过再贷款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缓解外贸企业流动性压力。
第三,内需方面,创新房地产政策工具,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发挥财富效应,提振消费。房地产方面,一是以稳房价为核心稳定市场预期,扩大房贷利率下调空间,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发放住房补贴和契税优惠。二是加大存量房收储力度,一方面强化专项债使用,另一方面成立政策性住宅机构承担住房收购责任。资本市场方面,一方面,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减少市场波动,增强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另一方面,加强上市公司治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鼓励上市公司分红。
第四,外需方面,强化外贸政策应对,做好出口企业纾困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出口企业纾困方面,一是设立外贸周转基金,通过低息贷款、应收账款融资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二是建立跨部门专班,推动出口转内销,将外贸产品纳入消费品以旧换新体系,扩大内需消化能力。市场多元化方面,一是依托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产业集群式出海;二是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规则应用。
(作者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项目主管)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