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有组织科研评价须系统优化指标体系

内容摘要■周杰 刘承波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有组织科研评价如今已成为提升国家科技实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现行的科研评价机制往往侧重于短期成果和量化指标,忽视了科研活动的长期性

■周杰 刘承波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有组织科研评价如今已成为提升国家科技实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现行的科研评价机制往往侧重于短期成果和量化指标,忽视了科研活动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创新性,不仅制约了高校科研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科研人员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因此,探索新时代高校有组织科研评价的价值意蕴,深入审视现有评价体系中的不足,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改革对策,对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科研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意义

所谓高校有组织科研评价,是指对高校内外部开展的有组织科研活动进行的一项系统性评估与审查,主要目的在于衡量高校科研工作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中的质量和效益。其出现最早可追溯至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的成立。

相比之下,我国高校有组织科研评价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慢慢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战略力量。高校有组织科研评价作为推动科研活动高效、有序进行的重要手段,其目标导引性、管理统筹性、大团队作战性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

从世界高教强国的评价实践看,有组织科研评价通过导向、激励、调节和改进等功能,已经成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是可以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组织科研评价可通过鼓励跨学科合作,选拔高水平科研团队,推动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创新,为人才提供交叉研究平台和优质的科研指导与实践机会,助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效。

二是有助于打造国家战略人才力量。通过建立科学、公正的科研评价体系,可以引导教师聚焦前沿科学问题,深入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的科学研究,促使紧密科研关系的形成,共同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

三是有力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通过科学评估,能引导高校精准识别国家和区域发展的瓶颈问题,明确科研的优先级和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问题审视

新世纪以来,我国启动了一系列科研评价改革,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高校自由式、无序化的科研组织管理方式。但从根本上看,一些深层次问题仍待解决。

比如,传统的科研评价理念往往侧重于论文数量、影响因子等易于量化的学术指标,这固然能反映部分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却无法全面体现有组织科研的多维度目标和深层次价值。有组织科研更注重科研成果对社会发展、经济增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贡献。它要求科研人员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科前沿领域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入研究。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具备深厚的学术素养、广阔的视野和强大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往往难以通过单一学术指标衡量。

在具体的指标体系方面,笔者通过对知网平台上以“有组织科研”“高校科研评价”为题的168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论及有组织科研问题时,认为“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的文献占90%以上。

这其中,指标“忽视质量多样性”占85%,认为现有指标与国家战略需求的协调性不够,没有兼顾不同性质、类型、层次的院校特点,以及学科、领域、岗位间的差异;指标“缺乏跨学科考量”占86%,认为现有科研合作成果评价体系不健全,缺乏跨学科科研合作的相关指标;指标“忽视科研环境和社会影响”占89%,认为现有指标体系对科研的硬件设施环境、团队合作环境、环境动态变化等建设评价不足,同时在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评价,以及相关社会服务方面的评价力度不够。

此外,高校有组织科研的开放性、包容性特质决定其评价参与者的多元性,包括高校、政府、企业行业等各方力量。然而,当前高校有组织科研评价主体多元性仍显不足。评价主体主要依赖于学术界专家学者和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学术共同体及政策层面的深度参与,外部行业企业等第三方评价主体结构及运行不够稳定。在评价内容方面,当下仍未摆脱对学术量化指标的依赖,缺乏分类评价,忽视了不同科研领域的差异性。

路径探索

针对上述现状,有关部门应系统优化有组织科研评价的指标体系。

首先,在确保战略导向性的同时,突出评价的创新驱动性。高校有组织科研评价不仅是一项技术性的评估活动,更承载着价值导向的引领功能,深刻影响高校的战略定位与目标方向。有组织科研评价体系必须紧密围绕国家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等核心目标展开,确保大方向与国家重大需求高度契合。

与此同时,创新驱动作为科研活动的本质属性,是实现国家战略需求、推动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创新驱动性在评价体系中的体现,首先在于对原始创新的鼓励和追求。评价体系应通过设立专门的奖项、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等方式,激励科研人员勇攀科学高峰,探索未知领域。

但创新驱动性并不限于原始创新,它更强调创新成果的质效意识,即创新成果能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评估创新成果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学术价值、技术领先性、市场需求、经济效益等多个维度,从而真正筛选出那些具有战略意义和创新价值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其次,以质量评价夯实高校有组织科研基本内涵。高校科研环境复杂,具有内部运行规律,需要从多个维度出发,结合科研的软硬件条件,形成一个能够系统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基本“刚需”的质量评价体系,引导高校打好基础,练好“内功”。

具体而言,要以硬件支撑为基础,对高校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实验室面积、科研仪器设备值和科研仪器设备更新率、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育、科研人员数量及结构等方面“刚需”进行达标率评估,引导高校夯实科研基础,确保科研基本质量。

同时,还要以软件支撑为保障,对高校有组织科研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制度建设、运行机制等的创新性以及有效性进行评价,重点评估学校是否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条件支撑等方面建立了“特区”政策,勇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建立首席专家团队、专兼职和长短期聘任相结合的人员组织方式,形成通力协作、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服务战略发展的新格局。

最后,以减负为基本目标,优化有组织科研评价流程。《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2.5%的受访青年科技工作者表示被非科研的繁杂工作所累是限制释放创新潜能与活力的主因,58.1%的受访者认为应精简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因此,优化有组织科研评价流程必须以减负为基本目标,让科研人员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科研创新。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现有科研评价流程进行优化。在申报立项环节,全面推行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立项”无纸化、零跑腿、减时限、简材料,承诺办结的具体时限和申报材料压减的具体数量。在组织实施环节,赋予科研人员研发方案制定权、技术路线调整权,探索“短期检查+长期评价”的结合机制,对实施周期三年及以下的项目,不开展过程检查,对实施周期三年以上的项目,实行关键节点“里程碑式管理”。在验收评价环节,开展“无接触”、全流程线上办理验收。推进建立分类、多元、规范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根据成果的学科特性及多元价值,开展多层次差别化评价。

(作者分别为福建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学院教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高校有组织科研研究”〈VIA230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