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减少“困难户”,多些“优等生”

内容摘要■宋维玉 包万平这段时间,随着高考分数陆续揭晓,志愿填报和大学招生录取拉开大幕。考生和家长紧张地计算分数、动用一切资源进行志愿填报。高考成绩好的考生和家长不愿因为志愿填报浪费一分,高考成绩不好的考生和家长更想通过志愿填报实现上线保底乃至逆袭

■宋维玉 包万平

这段时间,随着高考分数陆续揭晓,志愿填报和大学招生录取拉开大幕。考生和家长紧张地计算分数、动用一切资源进行志愿填报。高考成绩好的考生和家长不愿因为志愿填报浪费一分,高考成绩不好的考生和家长更想通过志愿填报实现上线保底乃至逆袭。许多人认为志愿填报和大学选择绑定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乃至出路,因此充满了焦虑和不安。

同时,各大学的招生战也进入白热化。有的大学开直播与考生家庭“云端相见”,有的大学用人工智能生成个性化报考建议,有些大学则开启现场面对面交流,零距离为学生介绍学校特色与优势……这些做法的目的无非两个:弥补大学与考生之间的信息差,以及实现高效率精准的目标锁定。

学科专业差异“冰火两重天”

大学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如同企业,也有市场竞争力排名。其中,高水平大学的竞争优势和招生质量明显优于综合实力和大学排名相对靠后的大学。而在大学内部,学科排名和就业热度也呈现冷热差异。因此,大学招生呈现“冰火两重天”现象。

当下,所谓“热门专业”主要有两大类:“专业水平高”的专业和“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对于高考成绩好的考生来说,“好大学的好专业”和“一般大学的好专业”的吸引力最大;对于大部分成绩一般的考生来说,“就业前景好”则成为专业选择的核心标准之一。对应大学的招生,一些学科专业报考热度创新高,而部分学科专业则面临生源危机。

这种分化背后,反映的是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竞争”的全面战略转型,特别是学科专业的裂变式分化。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几十年内,这一趋势将会更加明显——高水平大学的优势学科专业依然火爆,而办学质量不高、综合吸引力弱的大学及学科专业将面临严峻挑战。

学科专业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以及大学内涵发展的主要载体,其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立德树人的成效,也决定着大学能否使学生实现从“人材”到“人才”的全面转变。

整体上看,所有大学的学科专业都各有长短,有些学科专业属于“优等生”,从而深受考生欢迎,有些学科专业则属于招生“困难户”,一直被考生嫌弃。在高等教育精英阶段甚至大众化阶段,学科专业间的比较差异不是特别突出,招生“困难户”的弊端尚且可以接受,毕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相对有限,学生不管学什么专业,后续都会有谋生的“饭碗”。但在如今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大学招生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招生“困难户”的缺陷被社会公众看得格外清楚。

学科专业招生与就业挂钩

大学面临的是招生问题,学生和家长则更关心就业问题,两者是一体两面的。因此,就业问题不仅是绝大部分考生专业选择的第一考虑,也成为大学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全面推开,学生进入了自由选择高考科目的新时代。与此相配套,大学应该在招生计划的设置、学科专业的调整等方面做好全方位对接。

然而在具体操作中,许多大学为了高质量完成招生工作,往往会推进大类招生和转专业政策。在大类招生中,大学会倾向于根据相近性和融合度,将现有学科专业合并成若干个大的门类,从而将优势学科专业与弱势学科专业、热门学科专业与冷门学科专业等打包整合,如此便在招生阶段暂时“屏蔽”了弱势学科专业的不足。

同时,据媒体报道,今年有一些大学的部分专业取消了大类招生,比如有的学校取消“数学类”,停招“统计学”专业,按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招生。从本质上讲,这并非实质意义上的取消大类招生,而是将不受欢迎的弱专业停掉,并用优势学科专业进行招生。

另外,还有高校提出所谓“专业任选”和“专业任意转”政策,比如实行“零门槛转出+有限竞争转入”模式。“零门槛转出”即学生申请转专业时不再看绩点排名、不限名额,打破文理科界限。但是,申请转入的专业要进行考核,并按照有限竞争方式确定人员,因此这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转专业。大学之所以这么做,核心原因还是想办法吸引优质生源。

学生入学后,首先接受大学通识课、基础知识以及学科专业的启蒙教育,至大二第一学期再进行学科专业的选择和分流。此时,大类招生中隐藏的矛盾就会显现出来——优势专业会受到追捧,办学质量不高、社会契合度底、就业率差的学科专业则面临被学生“用脚”投票的尴尬境地,由此也出现了一大批学生选择率低,甚至达不到开课班级要求的学科专业。

对于学生志愿填报和就业来说,大类招生的另一个弊端是专业分化后延导致职业准备的效率降低甚至不足。但同时,大类招生在减弱志愿选择和就业之间的强关联、稀释大学专业作为职前准备的培养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志愿填报和未来就业选择间的高期待,某种程度上促成了“一考不再定终身”局面的形成。学生如果了解了这一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志愿填报焦虑,接受大学某种程度上是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一个环节这一事实。

如何调整优化学科专业

专业优化和调整是大学治理的应有之义和必然内容。既然如此,大学为何不把办学质量不高、就业率差、社会需求度低的学科专业停掉?这背后涉及比较复杂的大学内部治理问题,比如学科专业停办后的教师分流、院系设置、经费分配等,哪个问题都比较棘手。

因此,长期以来,很多大学特别是地方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比较僵化,完全是“以不变应万变”,这使得很多学科专业已脱离了社会需求的轨道,属于典型的招一批学生“坑”一批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些年,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在推进大学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要求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不断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进传统学科专业的迭代升级。

在此过程中,有两种倾向慢慢显现——有些大学不顾办学的实际条件,“一哄而上”地新增“时髦”“热门”专业,包括人工智能、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智能分子工程等;也有一些大学盲目撤并一些“老专业”,如当前出现的一些文科撤并潮等。

这些做法都不可取,也缺乏可持续性。

理论上讲,大学应全面加快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建立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和结构优化机制。但同时,学科专业的调整优化也要考虑两方面内容,一是厘清大学的现实条件,比如师资规模和水平、实验室建设、办公条件等。这些条件如果不达标,将传统学科专业更名升级后往往仍属于“新瓶装老酒”,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二是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大学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设或调整升级学科专业。在此过程中,大学必须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明确重点发展的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的专业、停招整合的学科专业等。

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后,大学还需要持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整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内涵建设。要以保障质量为原则,制定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配齐、配强教师队伍、教学条件、实践基地等。同时完善配套的管理制度,比如学生自由转专业制度、本科生参与科研工作鼓励制度等。此外,还要加强通识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改革教学方式,实施多元培养、尊重个性选择,从而培养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力强的专业人才。

二是统筹推进专业集群布局与建设,关注“微专业”建设。采用优化“专业集群”和培育“微专业”的方式,突出专业建设的融合导向、实用导向。围绕特定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开设一组小而精的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主专业实现安身立命、学习微专业实现一专多能,从而拓展学生发展的多重潜能和空间。

三是强化专业设置与社会联动。加强大学学科专业与行业部门的联动,加强人才需求预测、预警、培养、评价等方面协同,实现学科专业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相互匹配。建立“招生—培养—就业”协同机制,对专业进行综合评估,逐步停招直至撤销社会适应力一般、培养水平和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由此倒逼专业迭代升级。

(作者单位: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