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科建设要具有“学派意识”

内容摘要包万平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今年是新一轮学位点申报的关键年。近期,国内很多大学都在为申报工作摩拳擦掌,各种工作推进会、专家咨询会、内部协调会、组织动员会也层出不穷。然而据笔者观察,很多高校围绕学位点申报有

包万平

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

今年是新一轮学位点申报的关键年。近期,国内很多大学都在为申报工作摩拳擦掌,各种工作推进会、专家咨询会、内部协调会、组织动员会也层出不穷。然而据笔者观察,很多高校围绕学位点申报有着明显的功利性特点,其中某些做法属于典型的没有学派意识的内耗与“折腾”,不但短期内难以实现学位点突破,而且对大学的长期发展也不利。

学科意识是大学内部各成员的个体意识。它基于知识立场,强调通过学者的创造构建学科知识,追求基本且公共的学科知识体系。严格来说,作为学术或知识的分类,学科建设仅有学科意识还不够,还要有学派意识。学派意识是一种集体意识或者整体意识。它从思想立场出发,强调思想、观念、理论、方法的创新,学派追求的是探索无尽空间和未知世界。学派和学科均要依靠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平台及团队建设等活动,两者的使命及任务完全重合。

学派的形成大致有师承、地域、问题三种方式,三者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合而为一的,并在大学中进行创建。比如,哲学史上著名的维也纳学派便是以维也纳大学为核心创建。1922年,维也纳学派奠基人石里克担任该校讲座教授,团结了一批有共同志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随后创办杂志、召开学术会议、出版丛书等,共同探讨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等问题,迅速使该学派具有了全球影响力。

不难发现,如果学科的发展没有几个学派引领,很容易缺乏凝聚力、创新力和影响力,其学科建设也算不上成熟、高水平,更谈不上有内涵。因为一些新的学术观点、视角、思想往往诞生于富有生命力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学者们通过学术碰撞产生新观点、新概念,而这些恰恰是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所以学派才是学科建设的根基。

当下,国内很多大学的学科建设只局限在学位点、专业建设等较狭隘的层面,对于学科的长远发展及历史贡献,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往往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发展目标。很多大学的做法也远达不到学科建设与学派建设关联的境界,这就导致学科建设没有章法、无序失效。

学派形成与学科建设具有高度关联性、同构性,培育学派、创建学派是大学产出学术思想、凸显学术影响力、推进学科建设的必由之路。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学派对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根本性的促进作用,甚至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对于学科而言,学派具有先天性优势。一是拥有若干权威的学术领袖或带头人;二是从事一项引领学术潮流的领域研究,拥有共同的研究范式或思想主张;三是聚集了一批充满活力的学者群体;四是具有高度独立和自由探索的文化氛围。诚然,对于当下的中国大学而言,学派建设的土壤还谈不上多么“肥沃”,但这并不影响大学用中国学派建设带动学科建设的持续努力。

首先,大学管理者和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克服短视行为,不能急于求成,要基于学派立场长远谋划学科建设。为此,有关机构应在政策管理、组织建设、资源投入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保障,引导大学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贡献,而不是像发几篇核心文章、弄几个“帽子”这种有限的影响。学科建设或学派建设要避免政策与管理中只见数字不见学问、只见行政不见学术的畸形做法。

其次,积极营造健康、民主、开放的学术生态环境。要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争鸣就有可能产生观点碰撞,进而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理论,使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认识更加深入,从而为学派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思想和动力的支持。当然,宽松的环境要宽容学术上的失败,允许学者对未知领域进行长时间探索。

再次,鼓励学科、学派等之间的合作、更替与协同。在大科学时代,学术发展需要集体协同。为此,学者需要依托相应的学会、大学、学术刊物等,慢慢集合志同道合的个体。在此过程中,学派既可以形成于某一学科内,也可以形成于多学科交叉地带。学派之间的竞争则可以推动学科的形成、发展、分化、整合,乃至新学科的产生。

最后,学术期刊要以行动者的身份参与学派建设。要主动谋划、组织话题引领,使期刊成为展示学派思想、观点的前沿阵地,以及提供思想交锋、争论的基础平台。学术上的争鸣与探索无疑具有超前性,当学者的观点、思想无法被大众认可和接受时,学派会以内部形式予以支持和肯定,也可以采用和其他机构联合或与期刊合作等方式,为其成员的脱颖而出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

面向未来,高校如果按照中国学派的思路建设学科、发展学科,定会产生比当前学科建设大得多的社会影响,进而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立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学术形态与学术成果,助力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

 
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
24小时热闻
今日推荐
浙ICP备2021030705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