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杨 雪
尽管高中语文不算差,古文阅读仍然让我头疼。阅读试卷上的古文节选都颇为吃力,更不敢研究繁难古奥的原本了。
古籍传播受困于“三重门”:古字难认,古文难懂,古书难寻。可喜的是,AI正在拆除这“三重门”,让沉睡在藏书阁的古书,转化成人人可享用的文化盛宴。
机器的嘀嗒声中,一卷卷斑驳的文卷正被扫描成像,虫蛀严重的刻本被逐帧修复,墨迹深浅与刻本刀痕高度还原……一个古籍修整的黄金时代已经来临。未来几年,将有成千上万册古籍被纳入大众的知识图谱,这必将提升普通人对古老文明的认知与感情。
目前全国古籍修复从业者仅千人。去年,国家图书馆联合抖音集团等推出微短剧《重回永乐大典》,讲述了尘封在古籍中的“书灵”辅助初入行“小白”一路成长为优秀古籍修复师的故事。借微短剧的热度,古籍修复师这个冷门职业被呈现在大众特别是年轻人面前。
古籍修复一般需经过10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用毛笔、糨糊、镊子等工具完成“一页一策”的修复,工作很精细,过程很慢。如今,AI的加持打开了古籍整理事业新局面,也希望能够由此让更多人看见古籍修复师“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给这个人才稀缺的“冷板凳”一些照拂。
AI修复和整理古籍带来的社会效应,让古籍真正走向大众,降低了普通人摩挲中华文脉的门槛。不论是用AI修复敦煌壁画,还是拼接文书残片,不论是机器学习理解甲骨文的占卜逻辑,还是用知识图谱重现《山海经》的地理脉络,抑或是化典籍为视频,这些工作让我们看到《齐民要术》的劳动细节,大宋汴梁城的日常生活……就像钱钟书先生曾说过:“古典诚然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我们的兴趣和研究是现代的。”
AI激活了古籍,也种下热爱古老文化的种子。这些种子不再休眠于古老的地层之下,而是长成我们精神家园里的常青藤。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