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观点要览】
文章:《类脑智能是红外成像导弹抗干扰策略的新曙光吗?》
期刊:中国航空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2025年第5期
作者:国防科技大学先进推进技术团队
评荐:闫杰(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作为夺取制空权的“利刃”,红外成像导弹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对抗环境,抗干扰性能已被列为导弹对抗能力的关键评价指标。随着干扰技术的发展,单枚红外成像导弹的抗干扰效能面临挑战,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探测制导一体化机理方面,探测制导配合程度低。该文分析指出,现有的探测和制导回路解耦设计,制导律解算时只考虑目标探测信息的传递,没有考虑探测和制导之间的耦合影响,会造成信息缺失,导致抗干扰能力不足。实际上,探测与制导两个环节需要紧密耦合:制导需要实时估计的目标信息作为输入,且制导也会影响目标探测状态和测量方程的构建以及观测条件,两者存在较高的耦合度,解耦设计会造成信息缺失,导致抗干扰能力不足。
特征信息系统化处理方面,目标特征信息获取难。该文分析指出,当目标被遮蔽时,当前导弹通过一帧或几帧目标特征信息融合已无法实现遮蔽环境下对目标准确、连续、稳定跟踪,容易导致导弹长时间缺失目标特征信息,甚至目标脱离视场。全空域的运动环境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对抗态势,导引头中的目标在不同视角下呈现多样性。若目标与导弹的相对距离较远,将以点目标的形式出现在导引头视场,甚至会和探测噪声引起的噪声点混淆,极大地增加了精准识别和打击的难度。随着弹目距离的逐渐减小,将会出现可疑目标群中部分目标脱离导弹的可打击区域,或者部分目标处于导引头视场边缘。
红外导弹抗干扰能力方面,单弹干扰对抗能力弱。该文分析指出,红外成像导弹采用被动探测方式,仅能测量目标角度信息,无法获取弹目距离信息。对于有限的制导窗口,当目标被遮蔽时,单枚导弹获取的态势信息少,对目标的探测和打击能力有限,容易导致在干扰环境下“看不清、打不中”,干扰对抗鲁棒性和适应性低下。
类脑智能借鉴生物大脑的分层与模块化架构,依托生物机制实现高效学习和环境适应,具备类人感知、学习与推理能力。相比传统强化学习,其在样本效率、泛化能力和动态环境适应性方面更具优势。例如,行人过马路时通过“肉眼观察→大脑理解→神经反馈→躯体响应”的分层处理过程绕开障碍物。
针对现有技术瓶颈,受人脑避障反馈机制,以及多导弹协同拥有更广阔的探测范围和攻击区域的启发,该文提出基于类脑智能与多弹协同对抗概念,从制导律设计的角度,提出探测制导一体化下的融合类脑智能抗干扰协同制导策略,旨在通过对干扰进行绕飞来为协同探测提供更加明朗的态势信息,从而提升协同制导的打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