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科技

莫比乌斯环上的无限征程,这次由中国科技青年开启!

2025-05-06 21:0916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最近,两位来自斯坦福的学者对 DeepSeek 研究人员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他们的调查给出一个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结论:超半数研究者完全在中国接受教育与职业训练,且从未赴海外留学或工作;另有约 24% 虽曾短期赴美交流,但最终均选择回国发展。

这一发现看似一个天才团队的孤立案例,实则也佐证着:中国 AI 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发生着根本性蜕变。

青年人才在做什么,未来就会爆发什么

DeepSeek 让我们看到青年人才的重要性,有足够的人才势能,才能转化获得更强大的技术动能。

作为创刊于 1899 年、至今已有 120 多年历史的《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不仅完整见证了工业革命以来电力、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范式的迭代演进,更在 21 世纪以敏锐的技术嗅觉屹立于科技革命潮头,前瞻性地报道了诸多改变未来的前沿技术进展。其于 1999 年创刊百年之际发起了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 35 人 (简称 TR35)评选,每年从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能源材料等前沿科技领域中遴选最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青年领袖。

TR35 评选自 2017 年正式进入中国以来,已累计选出 245 位青年才俊,其中不乏后来在各自领域成长为行业翘楚,同时逾 30% 入选者后续取得重大科研突破或实现技术产业化,因此该评选也成为衡量中国青年科技创新的重要风向标。

2017 年,正值深度学习技术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的关键节点,这一年的入选者中有:专攻人脸识别技术的“天才少年”、旷视科技的印奇(入选时 29 岁);专注 AI 芯片、曾创办深鉴科技后被赛灵思收购的姚颂(入选时 24 岁,至今仍然是中国区最年轻入选者);寒武纪芯片主设计师陈云霁(入选时 34 岁);AI 独角兽第四范式的创办者戴文渊(入选时年龄 34 岁);快手科技联合创始人宿华(入选时 35 岁)以及正则化贝叶斯理论提出者、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朱军(入选时 34 岁)……这批年轻的开拓者们将 AI 技术从实验室带入产业,极大推动了中国 AI 在全球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2019-2022 年,新冠疫情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也为生命科学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批从事生命科学相关研究的青年人脱颖而出:“中国 Moderna” 的缔造者、深信生物创始人李林鲜,打磨攻克疾病的新一代利器;当时还是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陈子博(现已加入西湖大学任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编程实验室负责人),探索为细胞加装超级 CPU;AI 猎药人、晶泰科技联合创始人马健,带领团队构建“量子物理+AI+机器人自动化”三位一体的药物研发平台,旨在缩短药物发现周期;CART 改造师、艺妙神州创始人何霆,通过改造免疫 T 细胞,为人类攻克白血病、骨髓瘤创造更好的解决方案;还有来自中科院杭州医学所的韩达、结构生物学领域的 90 后杰出代表万蕊雪、以及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祥喜……他们,以专业与创新推动行业发展,成为生命科学创新的中流砥柱。

2023 年,随着 ChatGPT 的爆发式普及,到 OpenAI 引领的多模态大模型革命,再到 AI 学者横扫诺贝尔奖……AI技术再次走向社会核心舞台聚光灯下,并重塑人类生产与认知方式,这一年: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以 200 万字长文本处理的 Kimi 推动大模型平民化;OpenAI 研究员靖礼主导 DALL·E 3 和 Sora,重构视觉内容生成;纽约大学教授谢赛宁的 DiT 框架成为 Sora 技术基石,大幅提升生成效率……他们,分别从交互、多模态和算法层面定义AI新边界。

想预判下一个颠覆性创新会出现在哪里?或许看看今天这些年轻开拓者正在攻克什么便自会有答案。

从跟随到引领,科技界的中国“叙事”

TR35 评选的价值在于,它以青年为刻度,丈量着科技革命浪潮的奔涌高度;以创新为经纬,编织出人类文明演进的种种可能。TR35 中国区的评选,也以 In China, By China, For China 视角,持续不断的发掘那些最具潜力和创新力、并能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实现从“跟随”到“引领”跨越式发展的年轻人。

刚好,他们也做到了。就如:

被称为“量子鬼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朝阳团队研发的 九章三号 量子计算机,打破了光子数操控世界纪录;

探索光学 AI 芯片商业化、曦智科技创始人沈亦晨,其打造的光子计算芯片性能超越英伟达旗舰产品;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纪录的刷新者、北京大学周欢萍,将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从 0 开始提升至 25%,并且大大提高了稳定性;

创造机器人的极限、浙江大学李铁风,其开发的仿生软体机器人成功挑战马里亚纳海沟万米深渊......

这些突破性成果也让全世界看到了这群以 TR35 为代表的中国青年创新者们不仅具备全球顶尖的创新能力,更在量子计算、新能源、深海探测等战略领域实现从 并跑 到 领跑 的质变。当这些潜力无限的年轻人持续突破技术边界时,他们书写的不仅是个人的学术成就,更是中国在全球科技版图中日益提升的话语权。

未来预言:谁在定义 Long China?

下一个八年,谁将继续书写 Long China 的未来?

他们或是将经典技术展开全新应用的远见者,或是勇于挑战技术极限的先锋者,又或是专注于新技术研发的发明家,抑或是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的人文关怀者,当然,也有将“颠覆式创新”变成“颠覆式公司”的创业家。

站在第 8 年的节点,我们将聚焦“中国青年人才”和“中国叙事”,并将于 5 月 23 日-24 日在上海闵行·大零号湾举办盛大的新一届 TR35 中国区入选者发布及颁奖活动,我们希望向全世界展示这群年轻的创新者们。

就像象征着创新永无止境、突破循环往复的莫比乌斯环,这群青年人才在技术奇点与现实边界间乘风破浪、奔向无限(∞)。

诚邀关注科技、关注人才的你与我们一同,见证这帮怀揣梦想与野心的年轻人绽放耀眼的光芒。

打赏
  • 0人打赏
    举报
关闭
同类新闻